(网经社讯)4月17日,据北京商报独家报道,李佳琦所属MCN机构美腕的多位助播——思雨、Shea、飞飞等参演了一部航空题材短剧《念念向云端》,该剧由上海山木之间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上海剧不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热门演员申浩男和岳雨婷担纲主演。尽管美腕官方尚未回应此举是否为公司战略,但李佳琦在直播中暗示“将正式官宣”,引发行业对直播机构跨界短剧赛道的关注。
助播“演员化”:流量变现的新尝试
网经社直播电商台(LIVE.100EC.CN)根据Deepseek查询获悉,此次参演的助播团成员近期动作频频。除《念念向云端》外,主播Shea还参与了作家饶雪漫在小红书的选角面试,飞飞则被曝接拍另一部网剧《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两部剧均由导演白宇执导。此举被视为美腕继去年布局综艺(如《披荆斩棘的哥哥4》《王牌新主播》)后,进一步拓展娱乐版图的信号。
头部直播机构跨界短剧并非孤例。2024年6月,三只羊网络推出短剧《傅爷,你的替嫁新娘是大佬》,启用旗下主播戚毛毛、青青等担任演员;谦寻旗下公司也曾发布《替身男友》等短剧,但播放量均未突破200万,远低于行业预期。
短剧市场: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
行业规模与资本狂热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73.9亿元,同比激增267.65%,预计2027年将突破千亿。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推动用户碎片化观剧习惯,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则以流量激励政策吸引制作方入驻。例如,拼多多推出《多多有好剧7.0》计划,对播放量超1200万的短剧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淘宝则通过“识图搜同款”功能,将短剧流量直接转化为商品销售。
爆款逻辑与商业变现
短剧本质是“广告片与内容的混合体”。资深制片人阿紫(化名)透露,平台通过数据预判内容潜力,初期投入十几万元流量测试,表现不佳则果断放弃。爆款短剧收入主要依赖平台采买与播放分成,如某拼多多热榜剧集为制作方带来8万元分成,推算平台采购成本达数十万元。品牌定制剧亦成主流,2023年韩束通过《以成长来装束》定制剧实现单月GMV破亿,验证“内容即营销”的可行性。
直播机构入局:资源复用与专业短板
MCN机构凭借主播、编剧、拍摄团队等资源,可降低短剧制作成本,同时通过短剧IP扩大流量池、构建明星人脉。然而,直播与短剧的受众差异、主播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成为主要障碍。
粉丝群体错位:直播带货粉丝注重产品性价比,而短剧观众追求剧情娱乐性,两者重合度低。部分主播即便拥有百万粉丝,参演短剧后播放量仍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内容创作门槛:短剧需强网感与工业化制作能力,直播机构缺乏经验导致作品“水土不服”。例如遥望科技短剧业务转型商品分销,三只羊首部短剧因内容问题月内下架。
监管风险加剧:2025年3月,抖音下架476部违规短剧,整治低俗“擦边”、不良价值观内容,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中小制作公司加速出清。
行业反思:从“流量套利”到“内容价值”
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指出,直播机构布局短剧需平衡短期变现与长期IP价值,构建“直播—短剧—电商”生态闭环。成功案例需融合直播的即时转化力与短剧的情感穿透力,例如通过剧情植入商品、联动直播间促销等。
然而,现实挑战严峻。2024年多家机构短剧投流亏损,用户付费意愿下降,品牌预算收缩,暴露出商业模式脆弱性。阿紫坦言,平台80%的短剧难以盈利,“劣质内容即便投入流量也难以起量”。
未来展望:精品化与合规化主导赛道
短期来看,监管收紧与内容升级将淘汰粗制滥造者,具备工业化制作能力与合规意识的机构有望突围。长期而言,短剧或成为直播电商生态的补充,通过情感叙事提升用户黏性,反哺主业务增长。
对于美腕而言,《念念向云端》的试水不仅是流量变现的实验,更是检验其内容战略成色的关键一役。若成功,或为行业提供跨界转型范本;若折戟,则再次印证“隔行如隔山”的行业铁律。